科室簡介
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現有床位157張,在新街口和新龍澤院區設有四個病區,醫生人數43人,正主任醫師12人,副主任醫師16人,博士32人,碩士7人;護士人數51人,副主任護師 1人,主管護師 16人,護師 16人,護士19人;行政管理人員3人。2012年,列為國家衛生部臨床重點學科。科室在治療急診手外傷、手部功能重建、周圍神經損傷、腕關節損傷與疾患、先天手畸形、手部腫瘤等諸多領域均居于國內外領先水平。科室先后成立“先天性手部畸形及罕見病診療中心”“肢體顯微修復重建中心”“周圍神經損傷治療中心”,形成專業優勢凸顯的亞專業學科。
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由“中國手外科之父”、中國工程院王澍寰院士創建于1958年。1963年,他成功創造了世界第一例“斷指再植”手術,震驚世界。1978年主編出版了我國第一部《手外科學》。為了促進我國手外科事業發展,王澍寰院士于1984年組建了全國“手外科學組”,該學組于1994年晉級為“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他被推舉為第一任主任委員。1996年成立了“北京市手外科研究所”是一所具備高質量科研水平的專業研究機構,同時是手外科診治和國家培養專業人才的培訓中心。60多年來在王澍寰、程緒西、楊克非、韋加寧、田光磊、陳山林等科室主任的帶領下,在診治斷肢(指)再植,腕關節損傷及疾患、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及晚期功能重建、先天畸形和手部腫瘤等領域均居于國內外領先水平。在國內率先開展手部支具康復治療系統,組建全國手外科學組,培養手外科醫生近4000余名,被譽為“中國手外科的搖籃和發源地”。我科多次成功舉辦了國際腕關節論壇及腕關節鏡操作高級工作坊、“聚手京港”聯合教育課程、以及穿支皮瓣、周圍神經損傷、上肢損傷與功能重建等高級學習班,為廣大醫師提供了一個學習手外科專業新進展、新技術的平臺。
腕關節損傷和疾患是手外科常見病之一,對腕關節疾患特性的深入研究和認識是指導臨床診治工作的重點。我科多年來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腕關節鏡手術,并率先成立腕關節特色門診。舉辦多次國際論壇和工作坊,發起創建亞太腕關節協會。數字化骨科領域,將計算機輔助設計導航及骨科機器人技術,用于治療復雜骨關節疾患,使腕部損傷與早期股骨頭壞死的精準治療變成現實,使眾多患者從中獲益。
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作為全國知名小兒先天手畸形診療中心,對于復雜先天畸形性手部畸形,創立了一系列分型和診療常規,探索新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在四肢先天畸形等罕見病方面積累了大量病例,臨床經驗豐富,我中心目前作為國家衛生計生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專項臨床研究——罕見病臨床隊列研究單位之一,在小兒手畸形診治方面已和國際接軌。現我科特開設手及上肢先天畸形遺傳咨詢門診,為患者制定更為全面、優質的診療方案。
在周圍神經損傷方面,率先開展并完善了神經束支移位術,尤其是臂叢神經損傷的診斷與研究,經過十余年不斷的努力探索與學習,使全臂叢撕脫傷手功能重建這一世界難題獲得突破性進展。該技術目前已在國內三十多家大醫院及歐洲、印度等國家逐步推廣。骶叢撕脫損傷的研究為國內外首創,處于國內領先地位,開創了周圍神經損傷診治的一個新領域。我科王樹鋒主任是目前國際上個人完成臂叢神經損傷、腰骶叢神經損傷手術數量最多的醫生之一。
我科在手部損傷功能重建特別是在肌腱缺損與重建以及異體組織移植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基礎與臨床工作。在前期異體肌腱實驗研究的基礎上,豐富了臨床應用。皮膚缺損的復蓋及四肢畸形的矯正、手部腫物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多年來為眾多患者解除痛苦,深受患者好評。
手外科先后有90余人次獲得國家級、市級、榮譽稱號,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4項,科技獎項40余項。在國內發表論文400余篇,國外雜志30余篇。主編和參與編寫(譯)專著50余部,“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1人,市“十百千”衛生人才培養“十”層次人才2人,“百”層次1人,“215”學科骨干、北京市突貢專家4人。現有博士研究生導師2名,碩士研究生導師4名。近3年,擔任中華醫學會各分會的主任委員3人次,副主任委員4人次,委員9人次,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副主編1人次,編委9人次等。
近年來,先后派遣多名醫生出國留學。多人次獲得“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委組織部優秀人才”、“首發基金”等榮譽。
展望未來,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愿與全國同道一起,為手外科的輝煌明天而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