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心臟病中心現任主任潘湘斌,副主任吳永健、張戈軍、謝涌泉、趙杰、房芳。
結構性心臟病是近年心血管疾病領域提出的一個新概念,2005年由德國法蘭克福的Horst Sievert醫生首先提出,泛指一大類先天性或獲得性的以心臟和大血管結構異常為主要表現的心血管疾病,如傳統定義的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在過去十年中,結構性心臟病的診斷及治療取得了飛速發展,成為了當今心血管疾病領域的一大亮點,其未來發展引人矚目。
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眾多有識之士為這一領域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隨著介入治療領域諸多新技術、手段與方法的不斷涌現,結構性心臟病中的主要四類疾病的介入治療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廣義的結構性心臟病是指除原發心電疾患(因某些電生理異常而發生的VT/VF)和循環疾?。ú糠指哐獕骸⒎€定性心絞痛、ACS)以外,任何心臟結構的異常,任何與心臟和大血管結構有關的疾病。而狹義的結構性心臟病是指解剖異常引起的心臟結構改變所造成的心臟的病理生理變化。包括:(1)先天性心臟?。菏议g隔缺損(VSD)、房間隔缺損(ASD)、動脈導管未閉(PDA)等;(2)瓣膜?。憾獍?、三尖瓣、主動脈瓣、肺動脈瓣等;(3)心肌?。悍屎裥孕募〔?、擴張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等;(4)心肌梗塞后室間隔穿孔、室壁瘤、疤痕心肌等。
經過近年發展,介入治療已成為結構性心臟病患者治療的主要手段,該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多項技術逐漸走向成熟。由于其創傷小、風險低、并發癥少、住院周期短等特點,在我國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空間。動脈導管未閉、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的封堵治療已獲得相對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經皮瓣膜修復及置換術作為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領域的新亮點,取得了快速發展,技術正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鑲嵌治療技術汲取內、外科所長,為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模式。隨著醫療材料的更新、技術的改進以及經驗的積累,相信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領域在未來將會取得更大的發展,造福于廣大患者。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在院長胡盛壽院士的倡導和支持下,在國內率先創建了結構性心臟病診療中心,融合了阜外醫院心血管內科、外科、放射科的專業人員和技術優勢,在經導管主(肺)動脈瓣置換術、經導管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等方面居全國領先地位。特別是在超聲引導下經導管先心病介入治療和經外科途徑心臟病介入治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承擔了大量國內相關新型器械的臨床試驗和新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是一個全新的學科領域,我國在這一領域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同時也應注意在這一新興學科領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不斷改進,才能促使我們保持國際領先水平。
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引領了心血管疾病治療的未來,我們應加強對這一新興學科領域發展的重視并積極投身于此,相信在各學科的配合下,我們一定會在這一領域不斷進取,繼續創新,取得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