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散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逍遙散
甘草(微炙赤)半兩,當歸(去苗.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藥(白)、白術、柴胡(去苗),各一兩。
上為粗末。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干,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
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燒生姜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逍遙散
甘草(炙微赤)15克 當歸(去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藥(白)白術 柴胡(去苗)各30克
上為粗末。
疏肝養血,健脾和中。治肝郁血虛,五心煩熱,或往來寒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悸頰赤,口燥咽干,胸悶脅痛,減食嗜臥,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而虛者。
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燒生姜1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21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術、甘草、茯苓健脾養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溫胃和中。諸藥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氣血兼顧的效果。凡屬肝郁血虛,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應用。
《傷寒論》:逍遙散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干柴胡 芍藥各十分(各6g)
上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1.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瀉利下重,脈弦。
2.肝脾氣郁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
四逆者,乃手足不溫也。其證緣于外邪傳經入里,氣機為之郁遏,不達于四末所致。此“四逆”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區別。正如李中梓云:“此證雖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唯氣不宣通,是為逆冷。”陽郁于里,而不外達,則身微熱;肝郁脾滯,氣機不暢,則脅肋脹悶,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脈弦。治宜透解郁熱,疏肝理脾。方中柴胡條達肝氣解肝郁,透熱外出解郁熱,為君藥。芍藥養血斂陰,柔肝緩急,為臣藥。芍藥與柴胡相配,散收同用,既補肝體,又利肝用,使柴胡升散而無傷陰血之弊。枳實行氣消痞,理氣開郁,,為佐藥,與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肝脾并調,加強疏暢氣機,升清降濁之功。與芍藥合用,又可調理氣血。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與芍藥同用,又緩急止痛。全方四藥,配伍嚴謹,柴、芍相配以治肝;枳、草相伍以治脾,肝脾并調,為疏肝理脾的基礎方,后世常以本方加減治療肝郁氣滯與肝脾不和諸證。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補,陽氣內郁成厥逆,疏肝理脾此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