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殺蟲;消積;潤燥。主腸道寄生蟲病;小兒疳積;肺燥咳嗽;腸燥便秘;痔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50g;連殼生用,打碎人煎;或10-40枚,炒熟去殼,取種仁嚼服;或入丸、散。驅(qū)蟲宜用較大劑量,頓服;治便秘、痔瘡宜小量常服。
注意
脾虛泄瀉及腸滑大便不實(shí)者慎服。
附方
①治寸白蟲:榧子日食七顆,滿七日。(《食療本草》)
②治白蟲: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盡佳,不能者,但啖五十枚亦得,經(jīng)宿蟲消自下。(《救急方》)
③治十二指腸蟲、蛔蟲、蟯蟲等:榧子(切碎)一兩,使君子仁(切細(xì))一兩,大蒜瓣(切細(xì))一兩。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時(shí)服。(《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
④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餅兩三個(gè),以榧子為末,白湯服三錢,日三服。(《圣濟(jì)總錄》)
各家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榧實(shí),《本經(jīng)》味甘無毒,然嘗其味,多帶微澀,詳其用,應(yīng)是有苦,氣應(yīng)微寒。五痔三蟲,皆大腸濕熱所致,苦寒能瀉濕熱,則大腸清寧而二證愈矣。
2.《本草新編》;按榧子殺蟲最勝,但從未有用入湯藥者,切片用之至妙,余用入湯劑,蟲痛者立時(shí)安定,親試屢驗(yàn),故敢告人共用也。凡殺蟲之物,多傷氣血,惟榧子不然。
3.《本經(jīng)》: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
4.《別錄》:主五痔。
5.陶弘景:療寸白。
6.孟詵: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營衛(wèi),明目。
7.《日用本草》: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腹中有蟲積者食之即愈。又帶殼細(xì)嚼食下,消痰。
8.《生生編》:治咳嗽,白濁,助陽道。
9.《本草備要》:潤肺,殺蟲。
10.《本經(jīng)逢原》:與使君子同功。
11.《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補(bǔ)氣化痰,止咳嗽,定咳喘,去瘀生新。
臨床應(yīng)用
1.治療鉤蟲病:每日吃炒榧子3-5兩,直至確證大便中蟲卵消失為止。曾治5例(其中3例兼有鞭蟲),皆經(jīng)1月左右痊愈。治程中未見副作用。本品如配合使君子肉、蒜瓣煎服,則療效更佳。
2.治療絲蟲病:取榧子肉5兩,頭發(fā)灰(血余灰) 1兩,研末混合調(diào)蜜搓成150丸。日服3次,每次2丸,以4天為一療程。臨床觀察20例,第一療程后微絲蚴轉(zhuǎn)陰4例,第二療程后轉(zhuǎn)陰9例,其余大部分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治程中除 1例服藥后有輕度頭暈外,其他皆無不良反應(yīng)。初步認(rèn)為本品對(duì)殺滅微絲蚴有一定作用。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