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中醫病因病機:
若交夏秋,久晴陽亢,燥火為患,內熱煩躁,渴能消水,腹痛頻并,膿血稠粘,數至圊而不能通暢。此水燥金枯,肺與大腸互相交困
痢疾中醫證候表現:
內熱煩躁,渴能消水,腹痛頻并,膿血稠粘,數至圊而不能通暢
痢疾中醫處方:
不比濕熱痢,可用香、連以清熱燥濕;又不同寒濕痢,可用五苓散分利和中。為繆氏滯下如金丸,宣通脾胃之郁熱,兼潤大腸之秘結,斯痛隨痢減矣。再人參敗毒散,惟風邪內陷者宜用,此逆流挽舟之法,余痢有損無益,學者須解此義。
痢疾中醫出處:
《類傷寒集補》·痢(段)·燥火痢
痢疾,古稱腸辟、滯下。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臨床以發熱、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膿血為主要癥狀。若感染疫毒,發病急劇,伴突然高熱,神昏、驚厥者,為疫毒痢。若交夏秋,久晴陽亢,燥火為患,內熱煩躁,渴能消水,腹痛頻并,膿血稠粘,數至圊而不能通暢。此水燥金枯,肺與大腸互相交困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175151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