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意外又稱為急性腦血管病,是指腦血管的急性血液循環障礙而導致的偏癱、失語、昏迷等急性或亞急性腦損害癥狀的疾病。各個年齡組均有發病,但以中年以上為多見,尤多見于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患者。本病發病急劇,死亡率、致殘率高。根據疾病的性質,可以分為出血性與缺血性兩類。前者包括腦出血與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其中以腦血栓形成最為多見,其次為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與腦栓塞次之。
本病屬于中醫學的“中風”、“卒中”、“大厥”、“風痱”等病的范疇。
病因病機
主要由于患者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以憂思惱怒,或飲食不節,或房室勞累等誘因,以至于風、火、痰、瘀等病邪上擾清竅,導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則發生本病。
辨證分型
1.中經絡
半身不遂、舌強語謇、口角歪斜,而無意識障礙。
(1)肝陽暴亢:面紅目赤,眩暈頭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紅或絳、苔黃或燥,脈弦有力。
(2)風痰阻絡: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頭暈目眩;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
(3)痰熱腑實:口黏痰多,腹脹便秘;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大。
(4)氣虛血瘀:肢體軟弱,偏身麻木,手足腫脹,面色淡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膩,脈細澀。
(5)陰虛風動:肢體麻木,心煩失眠,眩暈耳鳴,手足拘攣或蠕動;舌紅苔少,脈細數。
2.中臟腑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1)閉證: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鳴,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強痙,二便不通;苔黃膩,脈洪大而數。
(2)脫證:面色蒼白,瞳神散大,氣息微弱,手撒口開,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苔滑膩,脈散或微。
針灸治療
1.中經絡
[治則]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處方]內關、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
[加減]肝陽暴亢加太沖、太溪;風痰阻絡加豐隆、合谷;痰熱腑實加曲池、內庭、豐隆;氣虛血瘀加足三里、氣海;陰虛風動加太溪、風池;口角歪斜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環跳、陽陵泉、足三里、風市;頭暈加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歸來、豐隆、支溝;復視加風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極、曲骨、關元。
[操作]內關用捻轉瀉法,持續運針1~3分鐘;刺三陰交時,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角,使針尖刺到三陰交穴,用提插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兩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脹和抽動感為度;尺澤、委中直刺,提插瀉法,使肢體有抽動感。
2.中臟腑
[治則]醒腦開竅,兼開竅啟閉,回陽固脫。
[處方]水溝、內關。
[加減]閉證加十二井穴、合谷、太沖;脫證加關元、氣海、神闕;呼吸衰竭加氣舍。
[操作]內關用捻轉瀉法,持續運針1~3分鐘;水溝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現反應為度;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太沖、合谷用瀉法,強刺激。關元、氣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闕用隔鹽灸法,直至四肢轉溫為止。
適宜技術
1.平衡針法
[取穴]
(1)上肢屈肌側:極泉、尺澤、大陵。
(2)上肢伸肌側:肩髃、天井、陽池。
(3)下肢伸肌側:血海、梁丘、照海。
(4)下肢屈肌側:髀關、曲泉、解溪、申脈。
[操作]患者取仰臥位,患側上肢置體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軀干;患側下肢自然伸直,腘窩處墊高15厘米左右,支撐踝關節保持中立位。
[手法]
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側穴位,消毒穴位后,快速刺入各穴,得氣后每穴行柔和均勻的捻轉手法一分鐘。技術標準:進針動作輕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轉角度為90°±,頻率為60±次/分,以不出現肌肉抽動為度,出針輕慢。
強化手法: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側穴位,常規消毒,快速刺入各穴,得氣后每穴行較強的提插捻轉手法一分鐘。技術標準:進針動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據肌肉豐厚度,提插幅度1~3厘米,頻率為60次±/分,捻轉角度為180°±,頻率為60次/分,以出現較強針感為度,出針較快。
留針30分鐘,出針前分別用上述手法運針一分鐘,每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之間隔兩天,連續治療觀察3~4療程。
2.頭穴透刺
[處方]
意識障礙較輕:神庭透上星、太陽。
精神癥狀:神庭透上星、曲差透五處、本神。
頭痛:太陽透上關、風池。
尿便障礙:四神聰透百會。
失語:風府透啞門。
面癱:地倉透頰車、下關。
吞咽困難:廉泉、金津、玉液、海泉、風府、風池、翳風等。
癱瘓:百會穴透太陽穴連線平均分4段,依次分別針4針。
感覺障礙:絡卻透承靈透懸厘。
眼球運動障礙:印堂、太陽。
[操作]采用快速進出針、快速小捻轉間斷針刺方法。以28號1.5寸針灸針首先垂直刺入皮下或頭皮帽狀腱膜下后,以15°角的針刺方向沿頭皮或皮膚輕微、快速、不捻轉刺入一寸。太陽、風池、下關、廉泉、金津、玉液、海泉等穴位按選穴方向采用快速直刺或斜刺,刺入一寸。采用快速捻轉實行針刺手法的同時,患者主動或被動地進行運動、語言、吞咽等神經功能鍛煉。每日治療一次,每周6次,每周停針一天,28天為一療程。
其他療法
1.頭針
[取穴]頂顳前斜線,頂旁1線,頂旁2線。
[操作]選毫針與頭皮成30°角入頭皮下,快速捻轉2~3分鐘,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反復捻轉2~3次。行針后鼓勵患者活動肢體。隔日一次,30次為一療程。適用于恢復期或后遺癥期。
2.穴位注射
[取穴]風池、肩髃、臂臑、曲池、外關、腎俞、伏兔、足三里、飛揚、懸鐘。
[操作]每次選用2~3穴,諸穴交替使用。中藥制劑可選當歸、丹參、紅花、黃芪、夏天無、徐長卿等;西藥可選用三磷酸腺苷、煙酸胺、維生素B1、維生素B12、ATP、輔酶A等。每天或隔天一次,每穴注藥0.5~2毫升。每天或隔天一次,5~7次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