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是病情遷延、病變緩慢進展、最終將發展成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一組腎小球疾病。臨床以水腫、高血壓、蛋白尿、血尿及腎功能損害為基本表現。部分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僅表現為鏡下蛋白尿或血尿。本病只有少部分是由急性腎炎發展而來。本病屬于傳統中醫學“水腫”、“虛勞”、“腰痛”、“血尿”等范疇。《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所列的“石水”與慢性腎炎相對應,指以反復發作的浮腫、蛋白尿、高血壓、面白為主要表現的水腫類疾病。
辨治方藥
慢性腎炎的治療應以防止或延緩腎功能進行性減退為主要目的,需要長期堅持,標本兼治,以本為主。從慢性腎炎的臨床證侯及病程來分析,本病之根本在于脾腎虛損,導致氣化失司,水濕停滯;氣虛失固,精微下泄。因此,中醫治療慢性腎炎,一般主張以健脾益腎為治本原則。
目前,中醫學一般將本病列為4型進行辨證論治:脾虛濕困型,治宜健脾利水,用防己黃芪湯合春澤湯加減;腎氣虧虛型,治宜補腎利水,用濟生腎氣丸加減;肝腎陰虛型,治宜滋養肝腎,用歸芍地黃湯加減;濕熱蘊結型,治宜清熱利水,用三仁湯或疏鑿飲子加減。
此外,筆者從臨床實踐中體悟到,用滋陰養血、活血化瘀法,配合清熱、解毒、利濕治療慢性腎炎,亦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基本方藥:生地15克~30克,赤芍15克,當歸、川芎、桃仁、連翹各10克,紅花6克,蒲公英、益母草、白茅根、土茯苓各30克。兒童酌減量。方中主以四物湯養血活血,滋補肝腎;輔以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配以蒲公英、連翹、土茯苓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益母草、白茅根活血利水。
臨床辨證加減: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膚瘡瘍、癢疹者,選加蟬蛻、白僵蠶、忍冬藤;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血尿明顯者,加小薊、阿膠(烊化沖服);腫甚者,選加澤瀉、冬瓜皮、麻黃(量宜小)、椒目等,并以大劑益母草煎湯代水煎藥;腹脹滿者,選加枳殼、厚樸、檳榔;腎陽虛者,去連翹、茅根,生地改用熟地,加熟附子、淫羊藿;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脾虛納少者,去生地,選加山藥、白術、蒼術、雞內金、陳皮等。
這一治法思路的形成,主要出自如下考量:
一是慢性腎炎多長期反復遷延難愈,久病多虛,滋陰養血即補肝腎,屬治本之法,久病多瘀,宜活血化瘀,是中醫傳統的有效經驗;二是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腎功能進行性減退以致衰竭的病理機制,主要是腎小球的硬化,而活血化瘀可以疏通血脈,去除瘀滯,防止和清除腎內微血栓,提高腎血流量,軟化和吸收增生性病變,從而控制或延緩腎小球硬化及腎功能衰竭的進程;三是慢性腎炎的發病與急性腎炎一樣,多與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的變態反應有關,筆者在多年的臨床中體會到,西醫所謂變態性反應類疾病,用養血活血的方藥配合清熱解毒之類的藥物治療,往往取得較好的療效。
預防與調護
1.限制食物中蛋白質的攝入,控制在每日每公斤體重在0.5克~0.8克之間;腎功能不全者,忌食植物蛋白;低鹽飲食,控制在每日3克以內。
2.避免受冷及潮濕,不要過度勞累;病情輕者,可適當參加體育運動鍛煉,以增強體質。
3.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毒性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