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凌企昌醫師在臨床實踐中,曾用針刺解除腸癌術后腹脹,取得滿意效果。
病家張某,男,59歲,患直腸癌,在今年6月上旬住上海二軍大長海醫院,進行開刀治療。手術后腹部脹氣不通,一拖五日,下腹部膨脹,連上腹亦隆起,患者極度不舒。最嚴重的問題是腹部開刀后的刀口縫線,已有繃開的危險。在此情況之下,醫院決定再次手術,第二次開刀放氣,以求排除險情,重新縫合創口。不料手術后,依舊不能通氣,腹脹癥狀如前,四天之后氣仍不通,險情再生。情況危急,患者家屬要求院方是否能再動手術或其他解危措施。院方對第三次手術不予考慮,只能無奈觀察。在此危急情況之下,家屬要求請院外針灸醫師會診,院方立即同意。
6月14日中午,凌企昌被請至長海醫院會診。到病房后,見病人口插胃管已數日,不準飲食,即使是水也不可入口;腹部拖出管子,裝上一個塑料存氣袋。因為腹內氣不通,因此袋也是癟的。患者神氣萎靡,情緒低落,一切營養等物均靠掛鹽水注送。
鑒此,當時唯一緊急處理的就是想盡方法通氣,否則如果刀口縫針繃開,那后果不堪設想。考慮到患者經直腸癌手術,取穴應該在大腸經上選擇。
第一個穴位選大腸經上的郄穴溫溜。該穴在手上臂處,不受手術影響,然在疏通經絡之氣上,比較理想。此外,郄穴的穴性又是對急性病有效的,故取之。
第二個穴位取大腸俞。它是大腸經的背俞穴,對大腸有直接影響;
第三個穴位取足三里。它是胃經的合穴,既能健胃,又有強壯之功能。
選定之后即刻操作。先取溫溜,進針之后,針感向大指食指方向放射,得氣狀況比較理想。因另取穴位要變換體位,故不留針;再取大腸俞,針感向下直達足背足趾,得氣理想,確屬甚好;最后針足三里,針感直至足背,得氣亦佳。僅定此三穴位,雙取六針,每針得氣均優。當場無有動靜,以觀后效。
次日(6月15日)中午,家屬來電話,告知當日至晚間患者腹脹減輕,第二天早晨查房時,醫生發現其上腹部腫脹已平服,腹部的受氣袋也充氣,癥狀大有好轉。鑒此,查房醫師決定拆除其胃管和腹部氣袋。
至此,院方希望凌老為患者復診,再針一次。因白天醫診繁忙,到晚上,凌老再囑為患者針第二次。他仍取以上三穴六針。第三天(6月16日)家屬中午來電稱,今日查房醫師已囑可以進食,飲流、半流質,全家非常高興,請求凌老是否再針一次,以鞏固療效。凌老考慮病人是癌癥手術者,確應防止變故,故夜間再為其進行了第三次進針治療。治療后,患者當場排氣,一身輕松,情緒歡樂,精神振奮,臟氣通暢。(張高炯)
人物鏈接
凌企昌1949年畢業于上海中醫學院,師從丁濟萬。1991年前曾在上海市四川南路、南京東路地段醫院任副主任醫師;1992年至今,在上海寧波路587弄7號自行開業“中醫針灸診所”。為常州孟河醫派傳承學會會員。擅長用針灸治療疑難雜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