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精神養生,強調的是恬淡虛無,這是一種減弱自我意識、無欲無求、安然內觀的狀態。
宋祚民,1925年出生,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1944年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宋祚民已84歲高齡,仍精神矍鑠,仍常出門診,堅持為病人服務,使許多晚輩醫生贊嘆不已,自愧不如。
精神養生
精神養生,強調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狀態。它不同于現代心理學的心理調節、情緒調節。心理調節和情緒調節是個人有意識、有目的地調整自己的情緒、認知,通過調整來控制自我意識。而中醫的精神養生,強調的是恬淡虛無,這是一種減弱自我意識、無特別目的、無欲無求、安然內觀的狀態,簡單講就是無我、忘我。在這種狀態下,人的生命活動才是最自然、最健康的。只有在這種狀態下,“精神”才能“內守”,“真氣”才能“從之”。怎么做才能達到無我、忘我?他說:要作到這一點必須學會放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順其自然。在現代社會里,人們做不到的恰恰是這一點,物欲官欲金錢欲,貪婪、嫉妒、妄自尊大等,怎么能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所以,要做到精神養生,就要克服欲念,忘掉自我。
情緒養生
他說,人能夠長壽,最重要的是心態。在物質享受方面,不可過分要求。因為生活中攀比是無窮無盡的,只有知足者才能常樂,當不能滿足時,就會自生煩惱,人的正常生理活動就要受影響,損害健康,更催人衰老。其中,情緒不穩定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人生在世能為人類做些有益的事,也就心安理得。醫生是一個崇高的職業,作為醫生應以治病救人為已任,應把此當成是幫助他人健康的途徑。當一個人能夠做到“忘我”,把能幫助別人做點事情當作一種快樂,那么,他一定能夠長壽。
身體養生
現在人們談論的養生,主要是身體養生,通過調節人們的飲食、起居、情緒、運動,來強化人們的健康狀況以達到長壽的目的,實際上它還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措施。
飲食 宋祚民每日的飲食以清淡、素食為主,很少吃肉,偶爾飲少許酒,口味偏淡,不食辛辣。要做到好、飽、少:早晨吃好,因為上午常要出門診,所以,一定要吃好;中午吃飽,中午是正餐,有菜有主食,多吃蔬菜少吃肉,粗細糧搭配;晚飯吃少,為避免出現胃不和,他常常只喝粥。
起居 早睡早起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每日午飯后,也有睡午覺的習慣。他十分重視睡“子午覺”。子,指子時(夜間11點至1點);午,指午時(白天11至1點)。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是陰陽交替之時,人應該入靜,以適應自然界的這個變化。尤其是子時入靜,更為重要,所以熬夜對身體損害較大。
運動 宋祚民說,唐代孫思邈就提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說明在工作之余還需進行必要的運動,如打太極拳、做體操等,才有利于健康。鍛煉要堅持不懈,風雨無阻,還要注意活動量強弱適度,保持身心放松。
他十分重視晨練。老年人一般多有腰腿痛,行走不便。所以,在晨練時,多做抬腿、踢腿、轉膝、彎腰等運動,他稱之為“腰腿功”。一般每次做半小時左右,以達到運轉周身血脈、疏通經絡、強筋壯骨的目的。(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