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主治1、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目暗不明:本品主入肝經(jīng),功善清肝明目而治肝熱目赤腫痛、羞明多淚,風(fēng)熱上攻頭痛目赤,肝腎陰虧,視物昏花、目暗不明。
2、頭痛,眩暈:本品苦寒入肝,既能清瀉肝火,又兼能平抑肝陽,故可用治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
3、腸燥便秘:本品性味甘咸寒,兼入大腸經(jīng)而能清熱潤腸通便,用于內(nèi)熱腸燥,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大量可用至30g;或研末;或泡茶飲。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及便溏者慎服。
化學(xué)成分本品主含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決明子素、橙黃決明子素、決明素等蒽醌類物質(zhì),以及決明苷、決明酮、決明內(nèi)酯等萘并吡咯酮類物質(zhì);此外,尚含甾醇、脂肪酸、糖類、蛋白質(zhì)等。
藥理作用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決明子的水浸液、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有降血壓的作用,可使收縮壓明顯降低,同時使舒張壓明顯降低,對心率和呼吸無顯著影響。
2、降血脂作用:決明子具有降低血漿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還有降低肝中甘油三酯和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明顯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一膽固醇(HDL-C)的含量,以及提高HDL-C/TC的比值。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決明子的醇浸出液除去醇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橘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巨大芽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乙型副傷寒桿菌及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決明子水浸劑對石膏樣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從決明子中分離的大黃根酸-9-蒽酮對紅色毛癬菌、大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菌、地絲菌、子真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4、對免疫系統(tǒng)功能的作用:決明子對細胞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對體液免疫功能無明顯影響;而對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有增強作用。
5、此外,決明子具有促胃液分泌、瀉下及催產(chǎn)等作用。
毒理作用實驗證明藥用植物中的蒽醌化合物具有致癌性。大部分羥基蒽醌甙元對鼠傷寒沙門菌TA-1537有致突變作用。對哺乳動物細胞的測試表明,羥基蒽醌類化合物致生殖毒性有明顯的構(gòu)效關(guān)系,當(dāng)1,3位羥基(如大黃素)和側(cè)鏈有羥甲基(如2-羥基蒽醌、蘆薈大黃素)時,這些蒽醌化合物就有致生殖毒性。但決明子本身的毒性尚待研究。
相關(guān)論述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
2、《本草求真》:決明子,除風(fēng)散熱。凡人目淚不收,眼痛不止,多屬風(fēng)熱內(nèi)淫,以致血不上行,治當(dāng)即為驅(qū)逐;按此苦能泄熱,咸能軟堅,甘能補血,力薄氣浮,又能升散風(fēng)邪,故為治目收淚止痛要藥。并可作枕以治頭風(fēng)。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治肝熱目赤腫痛、羞明多淚,常配黃芩、赤芍、木賊用,如決明子散(《銀海精微》);治風(fēng)熱上攻頭痛目赤,配菊花、青葙子、茺蔚子等,如決明子丸(《證治準繩》);治肝腎陰虧,視物昏花、目暗不明,配山茱萸、生地黃等藥,如決明散(《銀海精微》)。
2、治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常配菊花、鉤藤、夏枯草等藥用。
3、治內(nèi)熱腸燥,大便秘結(jié),可與火麻仁、瓜蔞仁等同用。
相關(guān)配伍決明子配石決明:決明子既能清肝火、散風(fēng)熱,又能益肝腎,且能潤腸通便;石決明質(zhì)重,長于平肝潛陽,清肝泄熱。二藥配用,既可平肝清火,又能養(yǎng)肝潛陽。適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羞明多淚、頭脹頭痛等,肝陰虧虛、肝陽上亢之頭暈?zāi)垦?、視物昏暗、目睛干澀?/p> 鑒別用藥
1、夏枯草與決明子:兩者均歸肝經(jīng)而能清肝明目,降血壓,治目赤腫痛、頭痛眩暈及高血壓病。然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兼入膽經(jīng),尤以清泄肝火見長,且能益肝血,故適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并治肝陰不足之目珠夜痛,肝陽或肝火頭痛眩暈;又能散郁結(jié),降血壓,可用治瘰疬、癭瘤及高血壓屬肝陽上亢者。決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兼入腎與大腸經(jīng),清肝火力稍弱,但兼益腎陰,故目赤腫痛屬肝火、風(fēng)熱者均宜,并治肝腎虧虛之目暗不明;又能潤腸通便,降壓降脂,可用治內(nèi)熱津傷之腸燥便秘、肝陽上亢之高血壓及高血脂兼便秘者。
2、菊花與決明子:兩者均歸肝經(jīng)而能清肝明目,兼益肝腎陰血,主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頭痛眩暈及高血壓病,肝腎虧虛之目暗不明。然菊花味辛甘苦,微寒質(zhì)輕,為辛涼解表藥,尤善疏散風(fēng)熱,平肝明目,故適用于風(fēng)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肝陽眩暈、肝經(jīng)風(fēng)熱或肝火之目赤腫痛及肝陰不足之視物昏花;又能清熱解毒,可用于癰腫瘡毒。決明子味甘苦咸,微寒質(zhì)潤,屬清熱瀉火藥,既善清肝火,又善益腎陰,且能潤腸燥,故為明目之佳品。
相關(guān)藥品清腦降壓片、山菊降壓片(山楂降壓片)、養(yǎng)血清腦顆粒。
相關(guān)方劑決明子散(《銀海精微》)、決明子丸(《證治準繩》)。
藥膳食療杞菊決明子茶:
1、功效:清肝瀉火、養(yǎng)陰明目。降壓降脂。主治肝火陽亢型腦卒中后遺癥。癥見肢體麻木、癱瘓、頭暈?zāi)垦#^重腳輕。面部烘熱、煩躁易怒。血壓增高,舌質(zhì)偏紅。苔黃脈弦。
2、原材料:枸杞子10g,菊花3g,決明子20g。
3、做法:將枸杞子、菊花、決明子同時放入較大的有蓋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燜15分鐘后可開始飲用。
4、用法:當(dāng)茶頻頻飲用,一般可沖泡3-5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9-10月果實成熟,莢果變黃褐色時采收,將全株割下曬干,打下種子即可。
炮制方法1、決明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2、炒決明子:取凈決明子,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鼓起,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用時搗碎。
3、鹽決明:取凈決明子,加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棕褐色,微鼓起,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每決明子100kg,用食鹽2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鹽決明子密閉。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潮,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黃棕色。種皮柵狀細胞無色或淡黃色,側(cè)面觀細胞1列,呈長方形,排列稍不平整,長42-53μm,壁較厚,光輝帶2條;表面觀呈類多角形,壁稍皺縮。種皮支持細胞表面觀呈類圓形,直徑10-35(55)μm,可見兩個同心圓圈;側(cè)面觀呈啞鈴狀或葫蘆狀。角質(zhì)層碎片厚11-19μm。草酸鈣簇晶眾多,多存在于薄壁細胞中,直徑8-21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10ml,浸漬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置水浴上加熱30分鐘,立即冷卻,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殘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橙黃決明素對照品、大黃酚對照品,加無水乙醇-乙酸乙酯(2∶1)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m,分別點于同一硅膠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丙酮(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置氨蒸氣中熏后,斑點變?yōu)榱咙S色(橙黃決明素)和粉紅色(大黃酚)。
藥材性狀1、決明:呈四棱性短圓柱形,一端鈍圓,另一端傾斜并有尖頭,長4-6mm,寬2-3mm。表面棕綠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澤,背腹面各有1條凸起的棱線,棱線兩側(cè)各有1條從臍點向合點斜向的淺棕色線形凹紋。質(zhì)堅硬。橫切面種皮薄;胚乳灰白色,半透明;胚黃色,兩片子葉重疊呈S狀折曲。完整種子氣微,破碎后有微弱豆腥氣;味微苦,稍帶粘性。
2、小決明:短圓柱形,長3-5mm,寬2-2.5mm。棱線兩側(cè)各有1條寬廣的淺黃棕色帶。
飲片性狀1、決明子:參見藥材性狀。
2、炒決明子:形如決明子,微鼓起,色澤加深,略帶焦斑,質(zhì)稍松脆,微有香氣。
3、鹽決明子:形如決明子微鼓起,味略咸。
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豆科決明屬植物決明和小決明。
形態(tài)特征1、決明:一年生半灌木狀草本,高0.5-2m。上部分枝多。葉互生,羽狀復(fù)葉;葉柄長2-3cm;小葉3對,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6m,寬1.5-3.5cm,先端圓形,基部楔形,稍偏斜,下面及邊緣有柔毛,最下1對小葉間有1條形腺體,或下面2對小葉間各有一腺體?;ǔ蓪σ干钌喜康木凵?;總花梗極短;小花梗長約1-2cm;萼片5。倒卵形;花冠黃色,花瓣5,倒卵形,長12-15mm,基部有爪;雄蕊10。發(fā)育雄蕊7,3個較大的花藥先端急狹成瓶頸狀;子房細長,花柱彎曲。莢果細長,近四梭形,長15-20cm,寬3-4mm,果柄長2-4cm。種子多數(shù),菱柱形或菱形略扁,淡褐色,光亮,兩側(cè)各有1條線形斜凹紋?;ㄆ?-8月,果期8-10月。
2、小決明:一年生半灌木狀草本。高1-2m。葉互生。羽狀復(fù)葉;葉柄無腺體,在葉軸上兩小葉之間有棒狀的腺體1個;小葉3對,膜質(zhì);小葉柄長1.5-2mm;托葉線形,被柔毛,早落;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2-6cm,寬1.5-2.5cm,先端圓鈍而有小尖頭,基部漸狹,偏斜,上面被稀疏柔毛,下面被柔毛?;ㄍǔ?朵生于葉腋;總花梗長6-10mm;花梗長1-1.5cm;萼片5,稍不等大,卵形或卵狀長圓形,膜質(zhì),外面被柔毛,長約8mm;花黃色,花瓣5,下面2片略長,長12-15mm,寬5-7mm;雄蕊10,能育雄蕊7;子房線狀,無柄,被白色細毛,花柱內(nèi)彎。果纖細,近扁,呈弓形彎曲,長15-24cm,直徑4-6mm,被疏柔毛。種子多數(shù),菱形,灰綠色,有光澤?;ㄆ?-8月、果期9-10月。
分布區(qū)域1、決明:我國南北各省均有栽培或野生。
2、小決明: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遼寧、吉林。栽培或野生。
道地產(chǎn)區(qū)主產(chǎn)于安徽、廣西、四川、浙江、廣東等地。
生長環(huán)境1、決明:生于丘陵、路邊、荒山、山坡蔬林下。
2、小決明:生于山坡、河邊。
生長見習(xí)喜高溫濕潤氣候,需陽光充足,以盛夏高溫多雨季節(jié)生長最快。適宜的土壤為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低洼、陰坡地不宜栽種。忌連作。種子干粒重28.2-30.7g。
繁殖方式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shù)播種前以溫水浸種,撈出稍涼。播種期南方4月上旬,北方4月中旬。條播,行距55-65cm,開5-7cm溝,將種子均勻撤入溝內(nèi),覆土3cm左右,稍加鎮(zhèn)壓。播后保持土壤濕潤,7-10d可出苗。穴播,每穴7-8粒,每1h㎡用種量15-22.5kg。
病蟲防治1、灰斑?。河诎l(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用40%滅菌丹400-500倍液噴霧。
2、輪紋病:莖、葉、莢均可感染,防病方法同上。
3、蟲害有蚜蟲為害,苗期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