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
主治主要用于血熱鼻衄、咯血、尿血、血淋等出血證,熱毒淋證、水腫,濕熱黃疸,胃熱嘔吐,肺熱咳喘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鮮品搗汁涂。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禁服。
化學成分含糖類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果糖、木糖等以及淀粉;簡單酸類及鉀鹽:檸檬酸、蘋果酸、草酸等.;三萜烯:白茅素、蘆竹素、羊齒醇等;5-羥色胺等;其他尚含類胡蘿卜素類及葉綠素、維生素、白頭翁等。
藥理作用1、對血液神經系統的影響:白茅根能顯著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可起到止血作用。
2、抗菌作用:對肺炎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福氏、宋氏痢疾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有一定抗HBV病毒能力。
3、利尿作用:白茅根煎劑對實驗動物有利尿作用。
毒理作用白茅根煎劑25g/kg給家兔灌胃,36h后出現運動遲緩,呼吸加快,但不久恢復正常。白茅根煎劑給小鼠灌胃的LD50大于160g/kg;靜注白茅根精制水溶液小鼠的LD50為21.42±1.09g/kg。
相關論述1、《本草正義》: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于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
2、《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空有節,最善透發臟腑郁熱,托痘疹之毒外出;又善利小便淋澀作疼,因熱小便短少,腹脹身腫;又能入肺清熱以寧嗽定喘;為其味甘,且鮮者嚼之多液,故能入胃滋陰以生津止渴,并治肺胃有熱,咳血、吐血、衄血、小便下血,然必用鮮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時,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驗,遠勝干者。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血尿時發,屬虛而有熱者,常配人參、地黃、茯苓同用,如茅根飲子(《外臺秘要》)。
2、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山梔等同用。
3、治胃熱嘔吐,常與葛根同用,如茅根湯(《小品方》);用治肺熱咳喘,常配桑白皮同用,如如神湯(《圣惠方》)。
相關配伍1、白茅根配梔子:梔子苦寒清降,清瀉三焦火邪,清心除煩,涼血解毒,消腫止痛白茅根性味甘寒,清熱利尿,清瀉肺胃之熱。兩藥均具有清熱涼血,清利濕熱退黃的作用。兩藥相配,適用于血熱妄行的各種出血病證及濕熱黃疸。
2、白茅根配苧麻根:苧麻根性味甘寒,歸心肝經,入血分,用治各種內、外傷出血之證,又可涼血止血,安胎,解毒,利尿;白茅根歸肺、胃、膀胱經,善清肺胃膀胱之熱而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泄肺熱,清胃止嘔,利濕退黃。兩藥相配,適用于各種血熱出血病證。
鑒別用藥鮮白茅根、生白茅根、白茅根炭:鮮白茅根涼血止血,生津利尿作用最強,用于血熱出血,熱淋水腫,熱病煩渴等。生白茅根甘寒,以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為主,用治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可清泄肺熱,用治肺熱壅盛的咳嗽氣喘,口燥咽干等。白茅根炭味澀寒性略減,偏于收斂止血,用治肝郁化熱,灼傷肺絡的咳血、衄血;又可清熱利尿,用治血熱尿血。
相關藥品尿毒靈灌腸液、清熱銀花糖漿、腎寧散膠囊、腎炎片、出血熱預防片。
相關方劑白茅根湯(《圣濟總錄》)、茅根飲子(《外臺秘要》)、白茅根散(《圣惠方》)、如神湯(《圣惠方》)。
藥膳食療葫蘆瓜糖水:
1、功效:清熱利濕、解毒通淋:對尿頻、尿急、尿痛、尿血、腰痛、小便黃赤有療效。
2、原材料:葫蘆瓜50g,白茅根200g,白糖適量。
3、做法:葫蘆瓜連皮切塊。與白茅根水煎,加糖用法每天3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鱗片狀的葉鞘,鮮用或扎把曬干。
炮制方法1、茅根: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2、茅根炭:
(1)取凈白茅根段,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內部棕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干,涼透。
(2)取凈白茅根段,置鍋內,上面覆蓋一碗,兩鍋接合處用黃泥封閉,上壓重物,用火煅燒至貼在上鍋底上的白紙顯黃色,放涼,取出。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茅根炭及時散熱,防止復燃。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類方形,形小,有的含硅質塊。下皮纖維1-3列,壁厚,木化。皮層較寬廣,有10余個葉跡維管束,有限外韌型,其旁常有裂隙;內皮層細胞內壁增厚,有的含硅質塊。中柱內散有多數有限外韌型維管束,維管束鞘纖維環列,木化,外側的維管束與纖維連接成環。中央常成空澗。粉末黃白色。表皮細胞平行排列,每縱行常由1個長細胞和2個短細胞相間排列,長細胞壁波狀彎曲。內皮層細胞長方形,一側壁增厚,層紋和壁孔明顯,壁上有硅質塊,下皮纖維壁厚,木化,常具橫隔。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醚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茅根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二氯甲烷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根莖長圓柱形,有時分枝,長短不一,直徑2-4m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光澤,具縱皺紋,環節明顯,節上殘留灰棕色鱗葉及細根,節間長1-3cm。體輕,質韌,折斷面纖維性,黃白色,多具放射狀裂隙,有時中心可見一小孔。氣微,味微甜。以條粗、色白、味甜者為佳。
飲片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的段。外表皮黃白色或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縱皺紋,有的可見稍隆起的節。切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狀排列,中柱淡黃色或中空,易與皮部剝離。氣微,味微甜。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禾本科白茅屬植物白茅。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根莖白色,匍匐橫走,密被鱗片。稈從生,直立,圓柱形,光滑無毛,基部被多數老葉及殘留的葉鞘。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根出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寬3-8mm,葉鞘褐色,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具短葉舌。圓錐花序緊縮呈穗狀,頂生,圓筒狀,長5-20cm,寬1-2.5cm;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成對排列在花序軸上,其中一小穗具較長的梗,另一小穗的梗較短;花兩性,每小穗具1花,基部被白色絲狀柔毛;兩穎相等或第1穎稍短而狹,具3-4脈,第2穎較寬,具4-6脈;稃膜質,無毛,第1外稃卵狀長圓形,內稃短,第2外稃披針形,與內稃等長;雄蕊2,花藥黃色,長約3mm;雌蕊1,具較長的花柱,柱頭羽毛狀。穎果橢圓形,暗褐色,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長柔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分布區域分布于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道地產區全國各地均有產,但以華北地區較多。
生長環境生于路旁向陽干草地或山坡上。
生長見習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耐旱,宜選一般坡地或平地栽培。
繁殖方式用根莖繁殖。
栽培技術根莖繁殖:春季,挖取白茅地下根莖,按行株距30cm×30cm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