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主治
1、癰腫疔毒,乳癰內癰: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熱毒邪,又能泄降滯氣,故為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佳品,主治內外熱毒瘡癰諸證,兼能疏郁通乳,故為治療乳癰之要藥。
2、熱淋澀痛,濕熱黃疸:本品苦、甘而寒,能清利濕熱,利尿通淋,對濕熱引起的淋證、黃疸等有較好的療效。
3、本品還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以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9-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
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蒲公英與麻黃、金銀花同時煎煮其溶液可產(chǎn)生渾濁,故不宜配制復方注射液。
2、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螺內酯、氨苯蝶啶等保鉀排鈉藥合用,易致高血鉀。
(2)與堿性藥物同用可以使抗菌作用減弱,不宜同用。
(3)不宜與磺胺類藥物同用,蒲公英含有機酸,容易引起磺胺類藥物在尿中結晶,增加腎臟的負擔。
注意事項
用量過大可致緩瀉。
化學成分
本品含蒲公英固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肌醇和萵苣醇、蒲公英賽醇、咖啡酸及樹脂等。
藥理作用
本品煎劑或浸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卡他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及鉤端螺旋體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和TMP(磺胺增效劑)之間有增效作用。尚有利膽、保肝、抗內毒素及利尿作用,其利膽效果較茵陳煎劑更為顯著。蒲公英地上部分水提取物能活化巨噬細胞,有抗腫瘤作用。體外實驗提示本品能激發(fā)機體的免疫功能。
相關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蒲公英味甘平,其性無毒。當是入肝入胃,解熱涼血之要藥。乳癰屬肝經(jīng),婦人經(jīng)行后,肝經(jīng)主事,故主婦人乳癰腫乳毒,并宜生暖之良。”
2、《醫(yī)林纂要》:“蒲公英點能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療疔毒乳癰,皆瀉火安上之功。通乳汁,以形用也。固齒牙,去陽陰熱也。人言一莖兩花,高尺許,根下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搗汁酒和,治噎隔神效。吾所見皆一莖一花,亦鮮高及尺者,然以治噎膈。”
3、《綱目拾遺》:“療一切毒蟲蛇傷。”
4、《本草求真》:“蒲公英,入陽明胃、厥陰肝,涼血解熱,故乳癰、乳巖為首重焉。緣乳頭屬肝,乳房屬胃,乳癰、乳巖,多因熱盛血滯,用此直入二經(jīng),外敷散腫臻效,內消須同夏枯、貝母、連翹、自英等藥同治。”
5、《本草正義》:“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疔瘡、癰瘍、紅腫熱毒諸證,可服可敷,頗有應驗,而治乳癰乳疔,紅腫堅塊,尤為捷效。鮮者搗汁溫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藥方中必不可缺此。”
6、《唐本草》:“主婦人乳癰腫。”
7、《本草圖經(jīng)》中:“敷瘡,又治惡刺及狐尿刺。”
8、《本草衍義補遺》:“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解食毒,散滯白。”
9、《滇南本草》:“敷諸瘡腫毒,疥頹癬瘡;祛風,消諸瘡毒,散瘰癘結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閉,利膀胱。”
10、《本草綱目》:“烏須發(fā),壯筋骨。”
11、《醫(yī)林纂要》:“補脾和胃,瀉火,通乳汁,治噎膈。”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乳癰腫痛,可單用本品濃煎內服,或以鮮品搗汁內服,渣敷患處,也可與全瓜蔞、金銀花、牛蒡子等藥同用;治疔毒腫痛,常與野菊花、紫花地丁、金銀花等藥同用,如五味消毒飲(《醫(yī)宗金鑒》);用治腸癰腹痛,常與大黃、牡丹皮、桃仁等同用;用治肺癰吐膿,常與魚腥草、冬瓜仁、蘆根等同用。本品解毒消腫散結,與板藍根、玄參等配伍,還可用治咽喉腫痛;鮮品外敷還可用治毒蛇咬傷。
2、治熱淋澀痛,常與白茅根、金錢草、車前子等同用,以加強利尿通淋的效果;治濕熱黃疸,常與茵陳、梔子、大黃等同用。
3、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可單用取汁點眼,或濃煎內服;亦可與菊花、夏枯草、黃芩等配伍使用。
相關配伍
蒲公英配夏枯草:二者皆為清熱之品,均入厥陰肝經(jīng),蒲公英清熱解毒、疏郁散結、行滯通絡;夏枯草善于清肝火、散郁結。二藥配用,清熱解毒之中寓于化滯散結,清解而不郁遏,使清熱解毒、行滯散結之力加強。適用于肝膽熱毒、濕熱郁結之黃疸、脅肋疼痛;肝經(jīng)實火、熱毒內蘊之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火熱邪毒郁結所致的疔瘡癰腫、瘰疬痰核、乳癰初起等。
鑒別用藥
1、金銀花與蒲公英:兩者同為清熱解毒藥,均能清熱解毒,治癰腫瘡毒、肺癰、腸癰。但金銀花甘寒質輕而香散,清透解毒力強,尤適用于癰腫瘡毒屬熱毒熾盛者,又善疏散風熱,可用治外感風熱證、熱毒血痢。蒲公英苦甘而寒,清熱解毒之力不及金銀花,但能消癰散結,且兼通乳,尤善治乳癰;又能利濕通淋、清肝明目,故常用于濕熱黃疸、熱淋澀痛及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
2、蘆根與蒲公英:兩者均能清熱消癰,利尿通淋,治肺癰吐膿、熱淋澀痛、小便短赤。但蘆根為清熱瀉火藥,甘寒質輕而力緩,善清肺胃之熱,而有生津止渴之效,適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或風熱咳嗽;兼能透疹,為治麻疹良藥。蒲公英苦甘而寒,清熱解毒力更強,又能消癰散結,善治癰腫瘡毒、乳癰及各種內癰,為治乳癰良藥;還能清肝明目,可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
相關藥品
熱炎寧顆粒(片)、復方蒲公英注射液、眾生丸、復方公英片、復方蒲芩片、抗炎退熱片、蒲地藍消炎片。
相關方劑
英藤湯(《洞天奧旨》)、立消湯(《洞天奧旨》)、消癰散毒湯(《玉安方》)、蒲公英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藥膳食療
蒲公英莼菜雞絲湯:
1、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益氣。
2、原材料:鮮蒲公英60g,西湖莼菜1瓶,雞脯肉100克,清湯1500克,雞蛋2個,精鹽、味精、料酒、水淀粉各適量。
3、做法:蒲公英洗凈切絲。雞脯肉放入涼水內泡30分鐘,撈出切成細絲。莼菜倒入碗內。把雞絲加入蛋清、鹽、水淀粉調勻漿好。將雞絲放入開水鍋內,視雞肉絲變白色撈入碗內,用涼清湯泡上。把蒲公英放入燒開的清湯內燙透熟,撈入湯碗內,將原莼菜汁潷去,莼菜放入湯內燙透,撈入湯碗內棄湯。雞肉絲也用滾開的清湯燙透,放入湯碗內。燒開余下的清湯,用料酒精鹽、味精調好味,注入湯碗內即可。
4、用法:佐餐食用,飲湯食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花初開時采挖除去雜質,干燥。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瀝去水稍切段,干燥過篩。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
1、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甲醇-磷酸鹽緩沖液(取磷酸二氫鈉1.56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再加1%磷酸溶液調節(jié)pH值至3.8-4.0,即得)(23:77)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23nm;柱溫40℃。理論板數(shù)按咖啡酸峰計算應不低于3000。
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咖啡酸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粗粉約1g,精密稱定,置50ml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5%甲酸的甲醇溶液10ml,密塞搖勻,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40kHz)30分鐘,取出,放冷,再稱定重量,用5%甲酸的甲酸溶液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離心,取上清液,置棕色量瓶中,即得。
4、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μl與供試品溶液5-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5、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咖啡酸(C9H8O4)不得少于0.020%。
藥材性狀
本品呈皺縮卷曲的團塊。根呈圓錐狀,多彎曲,長-7cm;表面棕褐色,抽皺;根頭部有棕褐色或黃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脫落。葉基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呈倒披針形,綠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鈍,邊緣淺裂或羽狀分裂,基部漸狹,下延呈柄狀,下表面主脈明顯。花莖1至數(shù)條,每條頂生頭狀花序,總苞片多層,內面1層較長,花冠黃褐色或淡黃白色。有的可見多數(shù)具白色冠毛的長橢圓形瘦果。氣微,味微苦。
飲片性狀
本品為不規(guī)則的段片,根、莖、葉、花混合。根為不規(guī)則的碎段狀,表面棕褐色抽皺根頭部有的有棕色或黃白色的茸毛。葉暗灰綠色或綠褐色,多皺縮破碎。花莖圓柱狀,中空。頭狀花序,黃褐色或淡黃色。瘦果長橢圓形,上部散生短刺,具長喙,冠毛白色。氣微味微苦。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菊科蒲公英屬植物蒲公英、堿地浦公英等同屬多種植物。
形態(tài)特征
1、蒲公英: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全株含白色乳汁,被白色疏軟毛。根深長,單一或分枝,直徑通常3-5mm,外皮黃棕色。葉莖生,排列成蓮座狀;具葉柄,柄基部兩側擴大呈鞘狀;葉片線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6-15cm,寬2-3.5cm,先端尖或鈍,基部狹窄,下延,邊緣淺裂或作不規(guī)則羽狀分裂,裂片齒牙狀或三角狀,全緣或具疏齒,裂片間有細小鋸齒,綠色或有時在邊緣帶淡紫色斑跡,被白色蛛絲狀毛。花莖由葉叢中抽出,比葉片長或稍短,上部密被白色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全為舌狀花,兩性;總苞片多層,外面數(shù)層較短,卵狀披針形,內面一層線狀披針形,邊緣膜質,緣具蛛絲狀毛,內、外苞片先端均有小角狀突起;花托平坦;花冠黃色,先端平截,常裂;雄蕊5,花藥合生成筒狀包于花柱外,花絲分離;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針形,具縱棱,并有橫紋相連,果上全部有刺狀突起,果頂具長8-10mm的喙;冠毛白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2、堿地蒲公英:其主要特征在于:小葉為規(guī)則的羽狀分裂。總苞片先端無角狀突起;花冠黃色;瘦果披針形,長4-5.5mm。
分布區(qū)域
1、蒲公英:分布于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西南及陜西、甘肅、青海等地。
2、堿地蒲公英:分布于華北、東北及河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
道地產(chǎn)區(qū)
1、蒲公英: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2、堿地蒲公英:主產(chǎn)于東北、華北、西北、西南。
生長環(huán)境
1、蒲公英: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間。
2、堿地蒲公英:生于稍潮濕的鹽堿地或原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