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活血通經,下乳消癰,利尿通淋。
主治1、血瘀經閉、痛經、難產:本品善于通利血脈,活血通經,走而不守。
2、產后乳汁不下,乳癰腫痛:本品歸肝、胃經,走血分,苦泄宣通,行而不留,能行血脈,通乳汁。
3、熱淋,血淋,石淋:本品性善下行,能活血利尿通淋。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5-10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孕婦、血虛無瘀滯者均禁服。
化學成分含有王不留行皂苷A、B、C、D四種;又含黃酮苷,如王不留行黃酮苷、異肥皂草苷;另含植物酸鈣鎂、磷脂、豆甾醇等。
藥理作用水煎劑對小鼠有抗著床、抗早孕作用,對子宮有興奮作用,并能促進乳汁分泌。王不留行的水提液和乙醚萃取液具有抗腫瘤作用。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寒。”
2、《本草綱目》:“利小便。”“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沖任之藥,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之語,可見其性行而不住也。”
3、《本草新編》:“王不留行,乃利藥也,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者也。凡病逆而上沖者,用之可降,……但其性過速,宜暫而不宜久,又不可不知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經行不暢、痛經及經閉,常配當歸、川芎、香附、紅花等藥用。
2、治產后乳汁不下常用之品,常與穿山甲等同用,如涌泉散(《衛生寶鑒》)。
3、治產后氣血虧虛,乳汁稀少,配黃芪、當歸或當歸、豬蹄同用。
4、治乳癰腫痛,配蒲公英、夏枯草、瓜蔞等,如《本草匯言》治乳癰初起方。
5、治多種淋證,常與石韋、瞿麥、冬葵子等同用。
相關配伍1、王不留行配川芎:王不留行善于通利血脈,活血通經,走而不守;川芎善于活血行氣,下調經水。兩藥伍用,活血調經之功增強。適用于血瘀經行不暢、痛經、閉經等。
2、王不留行配黃芪:王不留行善能通經下乳;黃芪善能補中益氣。兩藥伍用,寓通于補,能補氣通經下乳。適用于產后氣血虧虛,乳汁稀少。
3、王不留行配石韋:王不留行功善活血通經,利尿通淋;石韋功善清熱利水,破血通經。兩藥伍用,清熱利尿通淋之功增強。適用于膀胱濕熱所致熱淋、血淋、石淋等多種淋證。
鑒別用藥1、王不留行與牛膝:兩藥均具有活血通經,利尿通淋之功,均可用治瘀血阻滯的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產后腹痛,以及淋證、小便不利等。然王不留行又能下乳消癰,又常用治產后乳汁不下,乳癰等。牛膝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引火(血)下行,常用治腎虛腰痛,久痹腰膝酸痛乏力,頭痛、眩暈、吐血、衄血等火熱上炎、陰虛火旺之證。
2、王不留行與木通:兩藥均具有通經下乳,利尿通淋之功,均可用治血滯經閉,產后乳汁不下,乳癰腫痛,以及淋證澀痛,小便不利等。然王不留行味苦性平,活血通經之力較強,瘀血阻滯的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產后腹痛者多用。木通味苦性寒,泄降力強,長于清心火,利小便,熱淋澀痛、小便短赤,口舌生瘡者多用。
3、王不留行與瞿麥:兩藥均具有活血通經,利尿通淋之功,均可用治瘀血阻滯的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產后腹痛,以及淋證,小便不利等。然王不留行味苦性平,功長活血通經,下乳消癰,瘀血阻滯證及產后乳汁不下,乳癰者多用。瞿麥苦寒泄降,功善利尿通淋,導熱下行,熱淋、血淋、石淋者常用。
相關藥品乳泉顆粒、尿塞通片。
相關方劑涌泉散(《衛生寶鑒》)。
藥膳食療水燙磨籠蝦:
1、功效:對經行不暢、產后乳少、癰腫疔毒、胃虛食少、肝腎陰虧等癥極有功效,目暗耳鳴者尤宜服用。
2、原材料:海蝦100g。王不留行30g,桑葚30g,味精、鹽各適量。
3、做法:先將洗凈的王不留行、桑葚投入砂鍋。加入清水2碗,用文火約煲20分鐘。濾去藥渣,放入海蝦,煮滾至蝦熟透即成。食時調入鹽、味精。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季果實成熟、果皮尚未開裂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曬干生用或炒用。
炮制方法1、王不留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2、炒王不留行:取凈王不留行置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大多數爆裂成白花時,取出放涼。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淡灰褐色。種皮表皮細胞紅棕色或黃棕色,表面觀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50-120μm,垂周壁增厚,星角狀或深波狀彎曲。種皮內表皮細胞淡黃棕色,表面觀類方形、類長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呈緊密的連珠狀增厚,表面可見網狀增厚紋理。胚乳細胞多角形、類方形或類長方形,胞腔內充滿淀粉粒和糊粉粒。子葉細胞含有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1.5g,加甲醇20ml,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王不留行對照藥材1.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5:7: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改良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紅色斑點。
3、取本品粉末1g,加70%甲醇40ml,超聲處理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王不留行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王不留行黃酮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醇-水(4:6)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2%三氯化鋁乙醇溶液,熱風吹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種子圓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5-2mm。表面黑色,少數紅棕色,略有光澤,密布細小顆粒狀突起。種臍圓點狀,下陷,色較淺,種臍的一側有1帶形凹溝,溝內顆粒狀突起呈縱行排列。質硬,難破碎。除去種皮后可見白色的胚乳,胚彎曲成環狀。子葉2枚。氣無,味淡。以粒飽滿、色黑者為佳。
飲片性狀1、王不留行:參見“藥材”項。
2、炒王不留行:種皮鼓起,多裂開而出現白色胚乳,質脆。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石竹科王不留行屬植物麥藍菜。
形態特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30-70cm。全株平滑無毛,惟稍有白粉。莖直立,上部呈二叉狀分枝,近基部節間粗壯而較短,節略膨大,表面呈乳白色。單葉對生;無柄;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5-7.5cm,寬0.5-3.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稍連合抱莖,全緣,兩面均呈粉綠色,中脈在下面突起,近基部較寬。疏生聚傘花序著生于枝頂,花梗細長,下有鱗片狀小苞片2枚;花萼圓筒狀,花后增大呈5棱狀球形,頂端5齒裂;花瓣5,粉紅色,倒卵形,先端有不整齊小齒;雄蕊10,不等長;子房上位,1室,花柱2。蒴果包于宿存花萼內,成熟后先端呈4齒狀開裂。種子多數,暗黑色,球形,有明顯的疣狀突起?;ㄆ?-6月,果期5-7月。
分布區域除華南地區外,其余各地幾乎都有分布。也有栽培。
道地產區全國各地均產,主產于江蘇、河北、山東、遼寧、黑龍江等地,以產于河北邢臺者質優。
生長環境生于山坡、路旁,尤以麥田中最多。也有栽培。
生長見習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對土壤的選擇不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種子繁殖:選黑色的飽滿子粒作種。南方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播種。北方于春季播種。開1.3m寬的畦,穴播,按行、珠距各23-27cm開穴,深約7cm。每1h㎡種子用量3000-4500g。與柴灰、人畜糞水拌和成種子灰,穴內先施人畜糞水,后播種。
病蟲防治葉斑病可噴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1:1:100波爾多液防治。食心蟲、夜盜蛾可用90%晶體敵百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