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功效作用
功能
養陰潤燥,清肺生津。
主治
1、肺陰虛證:本品甘潤苦寒之性較強,其養肺陰、清肺熱的作用強于麥冬、玉竹等同類藥物。
2、腎陰虛證:本品能滋腎陰,兼能降虛火,適宜于腎陰虧虛之眩暈、耳鳴、腰膝酸痛及陰虛火旺之骨蒸潮熱,內熱消渴等證。
3、熱病傷津之食欲不振、口渴及腸燥便秘:本品還有一定益胃生津作用,兼能清胃熱,可用于熱傷胃津之證。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注意事項
脾虛便溏、虛寒泄瀉及風寒咳嗽者忌服。
化學成分
本品含天門冬素(天冬酰胺)、黏液質、β-谷甾醇及5-甲氧基甲基糖醛、甾體皂苷、多種氨基酸、新酮糖、寡糖及多糖等成分。
藥理作用
天冬酰胺有一定平喘鎮咳祛痰作用;可使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心收縮力增強、心率減慢和尿量增加;煎劑體外試驗對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天冬具有升高外周白細胞,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能力及體液免疫功能的作用;煎劑或醇提取液可促進抗體生成,延長抗體生存時間;對實驗動物有非常顯著的抗細胞突變作用,可升高腫瘤細胞cAMP水平,抑制腫瘤細胞增殖。
相關論述
1、《藥性論》:“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療肺痿生癰吐膿……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
2、《本草匯言》:“潤燥滋陰,降火清肺之藥也。統理肺腎火燥為病,如肺熱葉焦,發為痿癰,吐血咳嗽,煩渴傳為腎消,骨蒸熱勞諸證,在所必需者也。”
天冬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肺陰不足,燥熱內盛之證,配麥冬、沙參、川貝母等藥同用。
2、治腎陰虧虛,眩暈耳鳴,腰膝酸痛者,配熟地、枸杞子、牛膝等滋腎益精、強筋健骨之品同用。
3、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者,宜與滋陰降火之品,配生地黃、麥冬、知母、黃柏等品同用。
4、治腎陰久虧,內熱消渴證,配生地黃、山藥、女貞子等滋陰補腎之品同用。
5、治肺腎陰虛之咳嗽咯血,配生地、玄參、川貝母等滋陰清肺、涼血止咳藥同用。
6、治氣陰兩傷,食欲不振,口渴者,配生地黃、人參等養陰生津、益氣之品。
7、津虧腸燥便秘者,治熱病傷津之食欲不振、口渴及腸燥便秘,配生地、當歸、生首烏等養陰生津、潤腸通便之品同用。
藥膳食療
天門冬燉烏骨雞:
功效:此道湯品除了能生津安神之外,也可以滋補強身,很適合身體虛弱的人。
原材料:天門冬15g,人參30g,烏骨雞1/2只,米酒1大匙,鹽少許。
做法:烏骨雞洗凈、切塊。人參、天門冬洗凈備用,鍋中放入烏骨雞人參、天門冬,加入清水淹過雞肉,燉煮約30分鐘至熟。最后加入米酒、鹽調味即成。
用法:食雞肉、喝湯。
天冬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洗凈,除去莖基和須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干燥,切片或段,生用。
天冬藥材鑒別
鑒別
本品橫切面:根被有時殘存。皮層寬廣,外側有石細胞,石細胞淺黃棕色,長條形、長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32-110μm,壁厚,紋孔及孔溝極細密,有的斷續排列成環;黏液細胞散在,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橢圓形黏液細胞中,針晶長40-99μm。內皮層明顯。中柱韌皮部束和木質部束各31-135個,相互間隔排列,少數導管深入至髓部,髓細胞亦含草酸鈣針晶束。
藥材性狀
天冬干燥的塊根呈長圓紡錘形,中部肥滿,兩端漸細而鈍,長6~20厘米,中部直徑0.5~2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淺黃棕色,呈油潤半透明狀,有時有細縱紋或縱溝,偶有未除凈的黃棕色外皮。干透者質堅硬而脆,未干透者質柔軟,有粘性,斷面蠟質樣,黃白色,半透明,中間有不透明白心。臭微,味甘微苦。以肥滿、致密、黃白色、半透明者為佳。條瘦長、色黃褐、不明亮者質次。
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性狀。
常見偽品
混淆品:
羊齒天門冬:為百合科植物羊齒天門冬AsparagusfilicinusHam.exD.Don的干燥塊根。塊根呈紡錘形,長3-7cm,直徑0.5-1.5cm。外表黃棕色或灰棕色,干癟,皺縮,表面形成許多縱棱線,內部有的呈空殼狀。質堅脆,易折斷,斷面角質樣。味苦,微麻舌,有黏性。
天冬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百合科天冬。
形態特征
塊根呈長紡錘形或圓柱形,稍彎曲,長4-18cm,直徑0.5-2cm。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半透明,有深淺不等的縱溝及細皺紋。質堅韌或柔潤,斷面黃白色,角質樣,有粘性,皮部寬,中柱明顯。氣微,味甘、微苦。以肥滿、致密、色黃白、半透明者為佳。
分布區域
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道地產區
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陰濕的山野林邊、草叢或灌木叢中,也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