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
痢疾,目赤腫痛,乳癰,瘡癤腫毒,痔瘡出血,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
尚不明確。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主治痢疾,濕熱腹痛,下肢癤腫。”
2、《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用于癰瘡腫毒,燙火傷,痔瘡出血。”
3、《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解毒。治目赤腫痛,各種腫毒初起,乳癰等。”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目赤腫痛:對馬耳蕨根莖(去鱗片)30g。水煎,加適量白糖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附注
~對馬耳蕨之根莖在河南作貫眾入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根莖全年均可采收,以秋季采集較好。挖出后除去葉,洗凈,鮮用或曬干;嫩葉春季采集,鮮用。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長35-50cm,基部為短而直立的根狀莖,連同葉柄被黑褐色卵狀披針形和棕色鉆狀披針形鱗片,葉柄禾稈色。葉片披針形,二回羽狀,長15-30cm,寬8-15cm,基部不變狹,先端尾狀漸尖;羽片厚紙質或革質,15-20對,鐮狀披針形,中部以下的長3.5-6cm,基部寬1-1.5cm,具刺狀小齒,葉脈羽狀,側脈單一或二叉,直達葉緣。孢子囊群生于小脈頂端,囊群蓋圓盾形。氣微。以帶根狀莖,葉多者為佳。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鱗毛蕨科植物對馬耳蕨。
形態特征
對馬耳蕨,又名馬祖耳蕨。植株高30-50cm。根莖近直立,與葉柄基部被黑褐色卵狀披針形和棕色鉆狀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5-30cm,禾稈色,向上疏生黑色線形鱗片;葉片披針形,長15-30cm,寬8-15cm,基部不變狹,二回羽狀;羽片鐮狀披針形,基部上側1片小羽片大而突起,與葉軸平行,通常淺裂,向上的小羽片邊緣有刺狀尖齒,裂片上有羽狀脈,小脈單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生于小脈頂端;囊群蓋圓腎形。
分布區域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西藏等地。
道地產區
中南、西南及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海拔400-3000m的山坡林下溝邊或巖石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