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葉蕕功效作用
功能
清暑解表,利濕解毒。
主治
用于夏季感冒,中暑,熱淋,帶下,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相關論述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涼,味微甘。”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祛暑解表,利尿解毒。”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感冒:蕕、一枝黃花、荊芥、忍冬藤各9-15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中暑:蕕15-30g。水煎代茶飲。(《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尿路感染:蕕15-30g,石韋、木通、車前草各9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白帶:蕕12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外傷出血:鮮蕕葉搗爛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馬鞭草科植物單花蕕。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90cm。有時蔓生,基部木質化,莖方形,被向下彎曲的柔毛。單葉對生;葉柄長0.3-1cm;葉片紙質,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5-5cm,寬1.5-4cm,先端鈍,基部闊楔形或圓形,邊緣具4-6對鈍齒,兩面被柔毛及腺點;側脈3-5對。單花腋生,花柄纖細,長1.5-3cm,近花柄中部有2枚錐形小苞片;花萼杯狀,長約6mm,結果時略增大,兩面均被柔毛和疏生腺點,5裂,裂片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花冠淡藍色,外面被疏毛及腺點,喉部通常被柔毛,下唇中裂片較大,全緣,花冠管長6-9mm;雄蕊4,與花柱同伸出花冠管外;子房密生絨毛。蒴果淡黃色,長約4mm,4瓣裂,果瓣倒卵形,無翅,被粗毛,有不明顯凹凸網紋。花、果期5-9月。
分布區域
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陰濕山坡、林邊、路旁或水溝邊。